“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合作与竞争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词,也是企业遵行的不变定理,今年二月份,长安汽车还在状告吉利汽车的概念车抄袭其外观设计,彼时双方还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不小的口水战。
然而,三个月后的5月9日,双方却友好地坐在桌前,宣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发展。至于之前的律师函、口水战,也由吉利高管杨学良出面表示,只是双方工作层面沟通不及时产生误解,是个“小风波”,不影响“大格局”。
一家是民营巨头,一家是国企龙头,吉利与长安为什么能走到一起组建“大格局”?强强联手又能带来什么影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能源发展铸就合作基石
先讲讲为什么会选择强强联手,首先影响最大的就是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根据乘联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来看,四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52.7万辆,同比增长85.6%,零售渗透率去到32.3%,较去年同期25.7%的渗透率提升6.6个百分点,如此快的增速各大车企带来的转型压力并不小。
这一点,作为自主燃油车企的吉利与长安感受一定颇深,毕竟2022年前,吉利和长安还是自主品牌销量的前三强,但是到了2022年,新能源巨头比亚迪立马反超了这两家,一跃成为自主品牌乃至整个中国乘用车企的销量冠军,而比亚迪的强势登顶正是由于新能源市场的爆发。
而吉利与长安虽然近几年也在着手发布新能源产品,也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相较于完全押宝新能源的比亚迪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个时候,合作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强强联手带来的是更小的研发成本、降低的资金压力、更高的转型效率,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在双方的这次的合作中,除了重点电动化与智能化之外,还有一点,也是双方能够合作的“粘合剂”,那就是海外拓展,也就是出口。不可否认,现阶段整体新能源发展最好、最快的就是中国市场,但是与之相对的,市场竞争也是最大的。
中国市场中吉利、长安可能卷不过比亚迪、理想等等强势新能源品牌,但是国外市场可就没有比亚迪了,这两个完全可以用在国内卷出来的“超能力”,去海外市场上卷电动化、智能化程度更低的外资车企,海外市场这片蓝海,正是一个全新的销量引擎。
此外,双方能在战略框架中提出“海外拓展”一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就是吉利与长安在海外市场都有着不弱的基础,吉利在东南亚的品牌宝腾,已经拥有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长安的凯程在中东、拉美、非洲等地也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双方的合作可以扩大海外市场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提高出口规模和效益,对于双方都是不错的正向收益。
对等实力打造成功之舟
前面聊了这么多,我们也能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无论吉利还是长安,他们都能拿出相对等的实力,没有哪一方能够完全超过另一方的方面,而这也是双方能够合作的平衡点所在。其实民营车企与国企的合作不少,但是失败占了大多数,就比如广汽与蔚来合作的合创汽车,但最终结果以蔚来的股权稀释而告终,他们合作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方实力差距太悬殊,“干儿子”合创汽车至今的销量也是不温不火。
而吉利与长安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双方在新能源方面也都有自己的产品线和技术储备,比如吉利的“浩瀚”平台和“几何”系列,长安的“EPA1”平台和“深蓝”系列;不仅技术上对等、双方的新能源车型销量也是大差不差。2022年,吉利与长安的新能源销量分别为32.87万辆与27.12万辆。所以,共同的前进目标,对等的现有实力,让两家走到了一起,共同提升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未来可期。
强强联合改写自主格局
毫无疑问,吉利与长安的“牵手成功”,也会对整个国内新能源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改变自主品牌头部竞争格局。这对于国内所有的自主品牌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一方面对其他自主品牌形成一定的压力与冲击,促使他们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也是走给其他自主品牌打个样,如果效果不错的话,说不定之后会有更多的车企选择合作。同时,这次合作也能会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选择,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对行业来说,也是一次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标准制定,推动行业整合和优化,加快中国品牌向上发展。
写在最后
总之,在新能源时代来临之际,“不打不相识”的长安与吉利走到了一起,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战略合作,这是两家自主品牌优秀代表之间的强强联合,在应对市场变化和转型挑战上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这次合作,笔者持有乐观的态度,毕竟双方有技术、有经验还有能力,虽然还未公布具体的合作方案,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双方的合作将会在新能源、智能化、海外拓展等方面取得不错的进展,为中国品牌树立新的标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原文标题:这波格局打开,长安与吉利合作会发生什么?
标签: